
“书法者为势之道也,古人言书必有其势。所谓势理之道者,是也。今之人往往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髓也,故其书远势而不得道矣”。——亓汉友
《书法势》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副主席亓汉友近年来潜心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心得,在书里亓汉友从书法中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的三个层面对书法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地详细梳理,总结出了相应的势因素和各种势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规律即“阴平阳秘”,使之成为贯穿于整个书法的理论体系。他从书法发展趋势包括汉字造字发展趋势、字体发展趋势、书法风格发展趋势、认识水平发展趋势和统治者管理方式对书法发展趋势也做了深刻的解读。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亚龙:
亓汉友提出的书法势理论体系从“势”的方面对书法进行了较系统、全面解读,这在全国书法理论界还是首次,相信是能给读者理解、学习“经典书法”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为书法创作者提供打开创作思路的新视角。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
汉友的《书法势》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中逐渐细密化过程中推出的独具特色的理论著作,一种理论体系的建立,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理论体系时,获得了一种释然,感到明白如画了,关键是这种创立的立意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发现的,这正是理论建树的学术贡献价值之所在。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
汉友以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和新的视角,抓住势这一关键命题,剖析发挥,金针度人,用心良苦。他不仅书法创作日新月异,硕果累累,而且治学也佳绩不断,相当可观,这次关于势的专论,诚是他治学的又一新成果,可喜可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恒:
当今之世,书法创作和书学研究都繁荣活跃,一方面,创作实践活动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来指导和支撑,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需要从新的、更多的角度来不断深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从而促进当代书法创作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势》的问世无疑是具有开拓价值的成果。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姜寿田:
亓汉友敏锐地把握认识到“势”在书法史——尤其是从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的重要意义。因而,其专著《书法势》,以魏晋二王“势”为核心,全面阐释书法形式与笔法规律,将“势”的论述体系化。这对从观念到书法实践推动当代书法创作,尤其是帖学创作是具有意义的。强调与倡导“势”——自由书写为中心的笔法研悟,可谓切中其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尚墨:
汉友是一个勤奋而又善于思考的人,是一个在书法领域里"独具只眼"的人,又是一个注重"学以致用"的人。其书法势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填补了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空白。我想有两个因素是汉友书法理论著作不断出版,又独具特色的缘由:一是其书法理论研究,实用是一大特色,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二是汉友有一种坦荡的胸怀,为学习书法者,指引方向,使其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全部奉献自己的书学之"秘诀",特别是他的书法势理论。
中国传媒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川淮:
汉友兄在2015年就由书法出版社出版代表作著作《书法势》一书,在书法界和书法理论界引起了轰动。亓汉友关于“势”的理论,是新时代对于书法作为古典文化和古典艺术的新理论,他是结合古典,中西打通,在传统意义上的提纯和发展。亓汉友可谓“一本书”开新局,一本书立根基。当代只要说到亓汉友,就肯定要说到他的“书法势”理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薛元明:
汉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善的双栖型人物,他的理论不玄虚,有的放矢,“势”的理论不但可以为自己所用,也逐步为同道所接纳。《书法势》一书,除了学术价值之外,兼具实践指导价值。作者对于历代碑帖资料驾轻就熟,选取了非常多的经典字例,逐一详解。如果没有深厚的临池功夫,有效的积累,断不能有如此精辟的理解。
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吕金光:
历代书论中的用语都比较抽象,就算到了晚清的康有为也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亓汉友先生的《书法势》一出才实现了对书法“势”描述由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耗时千年,亓汉友先生无疑是一位勇者,其做出的试和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亓汉友先生是书法技法与理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在通读他的《书法势》之后,窃以为此书的作者非书法技法与理论兼善者不能完成也,亓汉友二者兼具,且善于思考,所以今有此作洵乃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坤山:
亓汉友先生的著作《书法势》,第一次将书法创作中的“势”分析的条理清晰,透彻深刻,填补了书法史上关于“势”的分析理解的学术空白,他以其深厚的传统美学观念和理论功底及独到深邃的艺术见解,十分详尽的作了具体而实际的梳理,对当代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提供了足够的关于“势”的运用方法,是当代书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一定会对当代书法繁荣起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相信《书法势》的影响一定会日久弥深,其影响力一定会久远传播,为当代乃至今后书法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武汉书画院院长亓宏刚:
书法为什么美?有什么理论依据?多少人都是凭个人感觉,靠个人喜好来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少有人拿出系统的理论依据出来。更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见到有人这样评价:这个书法家人很好!这个书法家职位很高!这个书法家年龄很大等等。这些都是站在“礼”的角度上说事。虽然,有书品如人品一说,但这必须是人品和作品相互匹配的情况下才可以的。评论作品就评论作品,不能扯远了,扯得太远,可能说得就不是书法作品本身这回事了。亓汉友先生《书法势》一书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理”服人才是真理论。